合理膳食
饮食疗法是血透病人提高存活率的关键,要严格 按饮食疗法要求进食,此类患者因水钠受限、血透清除及其味觉减退,易致营养代谢紊乱。因此,可根据医嘱制定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和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钠与钾的摄入。要多食优质蛋白,经常调换口味,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促进食欲,避免进食过甜或油腻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及水份和钠盐平衡,以满足机体修复的需要。体重的改变是液体平衡的最好指标,病人可通过记录出入液量和每天自测体重一次,以两次透析间每天体重增加0.5千克为宜。
动静脉瘘管(透析治疗需建立的血管通路)的护理
血透病人的动静脉瘘管相当重要。病人应熟悉其用途,保持瘘管通畅、清洁、无滑脱及出血。
1.病人要注意适当活动建瘘 肢体,经常活动未建瘘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
2.内瘘:适用于慢性维持血透的血管通路。在病人左前臂取桡动脉及其相邻的头静脉在皮下作一吻合术。内瘘者:注意保持建瘘肢体皮肤的清洁。血透结束拔针后要适度压迫止血,防止瘘管凝血栓塞及出血。透析次日后可用热毛巾湿敷,有利于活血化瘀和延长动静脉内瘘的寿命。
3.外瘘:适用于急性肾衰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建立内瘘前的过渡阶段。由两根细长的硅胶管分别作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插管由皮下引出后用聚乙稀连接管将它们连接,形成一个置于皮肤外的人工动静脉瘘。外瘘者:(1)要勤检查,判断外瘘是否通畅。瘘管内血液呈均匀一致的鲜红色,手触摸暴露管有轻微的震颤或搏动,说明瘘管通畅;若发现瘘管的血液呈黑红色,并有血液断层现象,示瘘管可能凝血,应及时找医生处理。(2)准备一根止血带并教会病人正确使用,以防瘘管滑脱后大出血。(3)禁止将带瘘肢体浸湿。瘘管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如皮肤出现搔痒时勿用手抓,可适当涂一些抗生素软膏,如金霉素软膏等,以防感染。
监测血压
可自备血压计一只,经常测量(但不要在建瘘肢体上测量)。因血压过高时病人感到不适,甚至可出现高血压危象;过低则容易使动静脉瘘管内凝血。要正确应用降压药物,最将血压控制在18.6~21.3/10.6~12.0千帕(140~160/80~90毫米汞柱)。
根据医嘱及病情变化服药
病人要熟悉血透的各种指标的正常值及异常时的临床意义。定期抽血,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贫血及各种不适症状,按医嘱调整膳食或补充维生素和氨基酸,严格遵照医嘱服药。
按时做血液透析
维持性血透必须采用间歇性重复透析,这样才能减少水份和代谢废物在体内的过多潴留,从而减少透析中的不良反应。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失衡综合征是血液透析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在透析过程中或数小时后,病人有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视力模糊、血压升高、肌肉痉挛,严重时惊厥甚至昏迷。发病机制与血中毒素迅速下降而脑脊液中毒素下降缓慢,以致脑脊液的渗透压大于血液渗透压,水分由血液进入脑脊液而形成脑水肿有关。轻者不必处理,重者可给高张葡萄糖、镇静剂及对症处理。为防止透析失衡的发生,对于接受透析的新病人,一般采取诱导透析,即开始透析时从血流量150ml/分钟、时间2小时逐渐增加。
(2)血透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血压及心律的变化,出现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及四肢痉挛等其它并发症时,应及时对症处理。
心理护理
因精神因素能影响维持性血透(慢性肾衰竭需作长期血透)患者的存活时间;因此,血透病人特别是维持性血透者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克服消极心情,保持良好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另外:要特别注意高龄患者的护理
由于高龄患者生理方面的变化,加之疾病的复杂性,对血液透析治疗的耐受性较一般患者为差。因此好的护理是提高高龄患者透析效果和生存率的关键。
1 做好抢救准备 床旁备好氧气、吸痰器、50%GS、生理盐水、急救药品、注射器等。
2 预防低血压发生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最常见的并发症。
3 预防失衡综合征 每次透析或透析间隔时间长者,透析过程中或结束后,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甚至惊厥、昏迷等失衡症状,要提早预防。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每15~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如出现乏力、眩晕、嗜睡提示低血压,应立即测量。低血压症状有时很短,不明显,直到血压降至危险水平,才表现出严重症状;患者由易动变得特别安静,并不能说明病情好转,极有可能是病情恶化的结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5 血液通路 高龄患者因血管硬化严重,血管弹性差故内瘘很容易阻塞或失去弹性,造成血流量降低而影响透析效率,因此嘱患者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透析后应避免穿刺部位接触水及手臂过度负重,以免感染与出血。衣袖应宽松,瘘侧手臂勿受压。不可在瘘侧手臂测量血压、静脉注射抽血。自我检测内瘘吻合口有否震颤,每日至少2次,发现瘘管疼痛及震颤消失即来院诊治。有血管瘤者,可用弹性绷带包扎加以保护,避免碰撞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高龄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50%取决于透析效果,50%则取决于饮食起居与患者的自我监控。然而,透析间隙患者的自我管理,更取决于血透护士的健康指导和护理。因此,护患双方若能共同努力合作,有效地降低透析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定能使患者达到最佳的生活品质。